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2025服贸会北京率先打造医疗领域中试基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生病

    时间:2025-09-14 20:48:39 阅读: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中,医疗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C位出道。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更是被写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2025年服贸会上,北京市正式启动医疗领域中试基地建设,该中试基地也是首批获批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通俗来讲,中试基地像是一个大型的孵化工厂,医院、企业等相关主体,都能在中试基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覆盖诊疗、药物研发等全流程。本届服贸会上,中试基地首次对外全面展出31项医疗AI互动产品,其展出的眼底疾病与重大慢病预警系统前排起长队。

      在2025年服贸会期间,
     

      AI体检排起长队

      在中试基地展区,医疗AI互动体验区人潮涌动,变身AI体检中心。

      眼底疾病与重大慢病预警系统前排起长队。据介绍,这是一款专为基层医疗、体检中心、移动筛查等场景设计的智能眼底影像采集设备,该设备具备自动对焦、自动拍摄与AI智能识别功能,3分钟内实现从图像采集到分析报告生成的自动化全流程,可快速识别30余种眼病和10余项全身风险,实现一张眼底看健康。目前,这款设备已经在大型体检机构以及北京基层社区里广泛应用,累计服务人次超过400万。

      已经退休的李阿姨,为了体验这一项目排了近20分钟。李阿姨告诉刘立超提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第一天,仅开展一个小时,这一项目就筛选出来3例存在眼底疾病,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发现,帮不少观众提前发现了健康隐患。此外,在近日的展览中,多位国际嘉宾体验了这一项目,3分钟内即可生成诊断结果,他们感到非常惊叹。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越来越常见,但做一次超声检查往往要挂号、排队预约、等报告。李阿姨还排队体验了展区内的ePascal80东风系列超声设备,并通过此次检查发现了此前从未发现的甲状腺结节。

      此外,展区中还设有AI肝胆超级医生融融、AI牙医、北京市预约挂号平台等15个实用产品可进行体验。

      专业观众体验区主要聚焦辅助诊断、辅助手术治疗、辅助临床效率提升和管理等方面,展出智能病理辅助诊断平台、儿童头颈手术机器人、心血管超声智能体等16个产品,该区域产品专业性更强,技术门槛稍高,主要面向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

      打造共性能力统一支撑平台

      此次参展2025年服贸会,中试基地展区位于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的最中央。中试基地的建设,不管是对整个医药产业,还是对社会公众,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刘立超表示。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中试基地应运而生,旨在打造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

      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5月,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遴选工作,推进中试基地建设。2024年7月,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遴选答辩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中试基地在本次服贸会正式启动并亮相。

      中试基地主管单位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责单位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建设和运营工作由中国联通专门成立的北京医疗健康大模型有限公司全面承接。

      据刘立超介绍,中试基地通过打造共性能力统一支撑平台为医疗机构和科技、医药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我们不仅做技术验证,更涵盖临床实验、药械审批和推广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撑,刘立超说。

      谈及如何做到全流程,刘立超告诉中试基地目前聚焦两大方向:精准诊疗和生物医药制造。在精准诊疗方面,主要服务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打造需求验证—产品研发—应用推广三大阶段15个环节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速人工智能成果孵化,让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安全、高效、公平、可及。面向生物医药制造方向,构筑新一代研发基础设施,构建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四大阶段15个环节的全流程研发体系,助力药物研发智能化转型。刘立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向,推动先进诊疗产品和药物研发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中试基地的创新之处在于包括工程化设计和流水线生产,将精准诊疗和生物医药研发流程标准化、规模化;联合头部医院和科技企业研发,向基层推广并开展临床试验;依托北京优势,通过对口支援和‘一带一路’政策推动国内外应用等,刘立超如是表示。

      数据是最大挑战

      刘立超提到,基地建设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据方面的问题。数据难题涉及多个方面:权属模糊、交易机制不成熟、安全合规要求高,特别是在医疗健康这类涉及个人隐私的领域,要求更为严格。目前,数据的供应和使用仍存在一定挑战。如何实现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这一目标,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关键命题。

      为解决数据难题,需构建一套基础设施,使医院和AI科技企业等需求方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合规地使用数据,刘立超表示。当前,中试基地正在打造医疗行业的可信数据空间,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接北京区域三医数据,包括门诊挂号、住院诊疗、CT影像、检查检验、医保支付等资源。

      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不同模型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评测标准;很多技术因为可信度不足难以真正落地,评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齿轮。

      为解决这一痛点,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依托中试基地的技术及生态,携手医学专家资源、数据资源和临床实践经验,打造覆盖多中心、多专科、多场景的医疗大模型与应用评测体系。这个体系既融合了临床需求,也结合了AI技术优势,形成一套公正、权威、科学的评测标准,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AI企业提供评测服务。

      刘立超表示,这套医疗大模型与应用评测体系就像一个更权威的排行榜。它不仅能够评估大模型在真实诊疗场景中的表现,还能衡量模型在疾病知识普及、合规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医疗AI在更广范围内实现安全、可信和规范化应用。

      在我们平台上架智能体应用或遴选企业合作项目时,将依据该评测结果,例如仅允许评分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的应用进入孵化流程,从而保障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刘立超如是说。

      展望未来,刘立超表示,首先,需要实现行业内企业、医院等机构之间的高效联动,让各方不再为寻找算力、数据或合规支持而发愁,也不再担心产品能否快速上市。关键是要推动创新要素聚集,通过高效协作切实解决产业中的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在数据高效流通利用等问题逐步解决的基础上,借鉴中医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刘立超也畅想了中试基地这一平台对每个人的实际价值。我们期望通过该平台贯通医疗机构与企业,深入运用人工智能,最终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生病’的目标。例如,通过日常健康数据的监测,或者一张眼底照片,AI可以提前识别风险,及时给出生活建议,在疾病发生前进行干预。这不仅是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愿景——让每个人切身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价值,刘立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