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从剧场到Livehouse 北京演艺新空间重塑文化消费版图

    时间:2025-09-03 17:28:43 阅读:

      从繁华商圈到文创园区,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与旅游功能的演艺新空间正蓬勃兴起,为城市文化消费注入全新活力。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85家此类创新空间,并预计在年底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不仅重塑着观众的观演体验,也在重绘北京的文化消费地图。

      演出市场的活跃是北京持续推进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介绍,下一步还将持续丰富文化供给,巩固精品剧目荟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演艺之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演出业态多元化

      今年以来,北京演出市场热力全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1—6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5%、17.8%。从话剧舞剧到演唱会音乐节,多元业态持续点燃北京的城市艺术氛围,演艺之都正在加速崛起。

      在剧目类型方面,国内外精品演出竞相亮相北京舞台。话剧《戏台》、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国内优秀作品与原版音乐剧《雨中曲》《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国际经典剧目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观演选择。2025年,演出市场延续火热态势,张杰、凤凰传奇、刀郎、孙燕姿等歌手的大型演唱会,以及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元气森林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活动在鸟巢、华熙LIVE·五棵松等知名场馆轮番上演,进一步丰富了演出市场的业态构成。

      天桥艺术中心作为北京演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其独特的定位丰富了演出业态。据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树聪介绍,天桥艺术中心以国际、时尚、大众为定位,构建了以音乐剧为核心,戏剧、舞剧、亲子剧、新空间剧场为特色的多元演出体系。十年来,天桥艺术中心累计上演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26部剧目,演出场次达6601场,其中国外剧目占比40%,观众总数突破340万人次。2024年,剧院共演出1013场,实现票房收入2.17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号召力。

      这种多元化业态格局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北京演出市场的高度活跃,也反映了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类演出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北京演艺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多元化方向发展。

      演艺空间创新化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从繁华商圈到文创园区,从博物馆到老建筑,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旅游等功能的演艺新空间相继涌现。演艺新空间的涌现,为北京演出市场注入新活力。

      作为北京市首批授牌的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之一,位于奥运商圈核心位置的福浪Livehouse,正逐步成长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热门打卡地。福浪Livehouse主理人黄新表示:自2023年3月试营业、5月正式开业以来,福浪以‘北京唯一双场地Livehouse’的独特定位,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公益及商业活动40余场,年引流周边区域近50万人次。

      天桥艺术中心也在积极拓展新型演艺空间。杨树聪透露,天桥艺术中心正在推进天桥一号项目,旨在吸引创作人员、演员和行业相关资源集聚,推动区域演艺产业孵化与发展。同时,天桥艺术中心通过改造创新空间,推出新空间剧目,进一步探索演艺与科技、商业等多业态融合的创新模式。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85家演艺新空间,预计至2025年底,北京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将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打破原有镜框式表演,培育出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繁星戏剧村等一批文商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北京样板,为观众带来《偷心晚宴》《朱莉小姐》《大真探赵赶鹅》等一批沉浸式戏剧作品。

      
     

      演艺创作国际化

      在创作方面,北京演出市场注重国际交流与科技赋能。刘淑娴介绍,近年来北京开展品牌演艺活动约130个。连续举办八届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开展各类表演活动3180余场次,吸引观众106.3万余人,成为首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于2025年10月举办,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艺术家及8支乐团将在京演出,多部作品为首演。

      天桥艺术中心坚持国际化发展路线。杨树聪表示:我们每年有大概1000场演出,其中40%的项目都是国际项目,涵盖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多种类型。一方面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国际交流。

      福浪Livehouse也在积极推进国际交流。黄新透露:每年与福浪合作国内外知名乐队及艺人近200家,包括老狼、周迅、痛仰乐队等国内一线音乐人,以及Cory Wong、Lenka等国际艺术家。在这里我们不仅能为乐迷提供近距离接触艺人的场地,还能提供一个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科技赋能方面,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了多项尝试。杨树聪表示:如何在舞台表演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形成既有市场性又有艺术水准的作品,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活动层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和创新。

      精品创作也在持续推进。刘淑娴表示,北京市建立全链条艺术创作扶持机制,全市文艺表演团体、各类演艺机构持续推出精品力作。2025年,市属14家院团计划推出42部新创剧目,截至目前已演出15部。艺术人才培养高质量推进,21个项目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11项国家级创作扶持工程、展演展览活动及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更多国际化演出、创新空间运营和科技赋能项目的落地,北京正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演艺之都加速迈进。多元业态并存、创新空间涌现、国际交流深入的演艺生态,正在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持续动能。